绿野之州:漳州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白石、赵越,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晶涛,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工作室主任谢晓英在《规划师》2017年第10期撰文,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环境、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人们愈发渴望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而郊野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漳州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结合自身特色,遵循“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定了控制城市蔓延、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城乡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改进设计手法的规划路径,打造了一个自然原真的郊野公园,优化了城市环境,增强了生态多样性,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为漳州市开拓了一条生态优先的城市化发展路径。
[ 关键词 ] 郊野公园;规划路径;漳州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10-0129-06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文献标识码]B
[ 引文格式 ]张白石,赵越,黄晶涛,等.绿野之洲:漳州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J].规划师,2017(10):129-134.
一
郊野公园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历程
(一)郊野公园的概念
目前,学界对于郊野公园的定义尚存分歧,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丛艳国等人认为,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外围近、中郊区的绿化圈层,具有较大面积的呈自然状态的自然景观区域。刘晓惠认为,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边缘的远、近郊区,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景资源 ( 包括山林、河湖、沼泽和植被等)的区域,能为居民的游憩、运动等活动提供空间。按照我国现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定义,郊野公园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按照英国相关标准,郊野公园指位于城市近郊,有良好的自然景观、郊野植被及田园风貌,并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公园。
(二)郊野公园的特征
一般而言,郊野公园具有以下4个特征:①从地理位置上看,郊野公园处于城市的近郊区,具有良好的交通通达性,交通便捷,适合居民的短程出行。②从构成要素上看,郊野公园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如山林、农田、湿地和沼泽等。③从功能上看,郊野公园具有生态保护、环境修复、旅游和科教功能,且以生态保护功能为主。④从风格上看,郊野公园由于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在建设时更加注重保留其自然韵味,突出其乡野意趣。
(三)郊野公园的发展历程
笔者在分析总结郊野公园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大致将郊野公园的发展分为3 个阶段 ( 由于英国在郊野公园建设方面的历史比较悠久且经验丰富,本文的研究主要以英国郊野公园为对象)。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1929~1969年 )。 “郊野公园”概念起源于英国,是由英国Addison委员会提出的。当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交通便捷度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去乡村开展野营等休闲活动,一度增加了乡村的负担。为了协调这一矛盾,既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又不破坏乡村的自然环境,郊野公园被正式提出。但此时的郊野公园仅仅停留在设想层面,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也陆续制定了相关措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直至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出台了《乡村休闲》(Leisure in the Countryside)白皮书,提出郊野公园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可缓解压力并可减少乡村地区遭受破坏风险的休闲场所”,随后《乡村法令》(The Countryside Act)正式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郊野公园是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1970~1991年)。在这一时期,大量关于郊野公园建设的政策被集中制定出来,如《Advisory Notes on Country Park Plans》提出了郊野公园的管理规划方法,以及“理解场地,明确目标,有效执行,财政支持与合作”。许多学者也对郊野公园展开了研究。例如,Zetter认为郊野公园的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憩(Recreation)和放松(Relaxation)的场所;Bertuglia等人通过数学模型构建了科学的人流分配模式,为应对郊野公园人流量过大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这一阶段的郊野公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需求、建设郊野公园的积极性降低及对郊野公园的管理力度不足等。
第三阶段为深入发展期 (1992 年至今 )。这一时期郊野公园建设者更加关注游憩主体 ——人的需求。英国乡村委员会发表了《旅游者在乡村》的报告,着重于“提高旅游者对乡村地区的信心、理解和关心”。郊野公园的建设管理越来越重视游客的体验,通过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然而,该阶段郊野公园在资金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发展一度受到严重的阻碍。2000 年后,英国的旅游部门开始重视对郊野公园的复兴,相关机构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网站为郊野公园的建设筹集资金和提供管理方面的建议。
从整体上看,虽然郊野公园的发展可谓是“命途多舛”,但是最终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 2003 年,英国的郊野公园已超过了350个,规模最小的为11hm 2 ,最大的达到1875hm 2 。
二 绿野之洲规划目标及特色路径
漳州市郊野公园概念划改变了原总体规划“一江两岸”的城市发展思路,以建设绿野之洲为目标,遵循“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思想,通过“全城的郊野公园行动规划”整合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带动城市生态系统、绿地系统、人文系统及旅游系统的全面提升。规划根据漳州市的现状特征,制定了绿野之洲规划特色路径,力图将漳州市打造为“田园都市”。
(1) 控制城市蔓延,避免城市恶性扩张。郊野公园可以前瞻性地解决快速城镇化地区城市无序蔓延及“城中村”问题,即预先将城市边缘一定范围内的土地 ( 农业用地及自然景观 ) 纳入郊野公园,并由独立的城市公园管理部门行使管理权。
(2)优化城市结构,有机疏散城市。郊野公园的空间格局一旦确定,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居住组团等区位也会随之确定下来。可以说,郊野公园既界定了城市的边界,又保留了城市中心的自然地带,通过有机疏散让城市组团化发展,增加城市生态接触面,使在市中心的市民也可以感受生态野趣。
(3)延续农耕文明,协调城乡发展。规划将乡土资源融入城市发展,转变传统的城乡发展方式:保留村庄,并将其纳入郊野公园体系,避免城市发展对乡村空间的侵占;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景观环境,引入文化艺术活动,着力打造乡村旅游项目。
(4) 建立慢行网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构建全城化的慢行网络,新建自行车道和慢行步道;将文化、体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的公共设施引入郊野公园,打造全城化的绿色公共服务体系,为市民进行体育锻炼和休闲游憩提供便利条件。
(5) 弱化人为干预,进行质朴内敛的设计。规划主张“师法自然”,降低人的行为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在在地规划、现场设计、水系设计、竖向设计、铺装设计与植栽设计等方面遵循因地制宜和“顺应自然”的原则,以最大化地保护和利用现状自然资源。
三 漳州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内容
(一) 控制郊野公园用地
规划严格遵守郊野公园用地制度,在土地发展需求及保护自然环境需求两者之间实现了平衡。这种平衡为整个城市空间的拓展搭建了一个由“城市—郊野”两要素组成的基本框架,以郊野公园的用地控制为主,配合其他政策、法规等划定城市的发展边界(图2)。例如,规划保留了城市中心广阔的自然地带,保存了大量的山岭、河谷、海岸和森林等自然资源;构建了约 120 km 长的生态接触面,使穿城而过的郊野公园在保留并串联城市原有蓝、绿空间系统的基础上,分级、分层地向城市渗透,为市民提供一个原生自然的场所,使人们享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野趣体验,感受大自然特有的亲和。
(二)构建“一环、两带、七主题”的空间结构
规划划定的郊野公园总面积约为100km 2 ,共分为22个各具特色的景观斑块,在对现状景观斑块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环、两带、七主题”的郊野公园总体结构(图3)。
“一环”,即打通城区南北林带的廊道,串联圆山、荔枝海等景区及现状绿地斑块,通过 “斑块+廊道”的方式形成围绕中心城区的生态绿环,其既是提供生态涵养的绿色空间,又是隔离工业的生态屏障,还可以界定城市发展边界(图4)。
“两带”,即依托九龙江西溪、北溪两条水脉,结合九十九湾等水廊,保留河流原有生态廊道,打造城市生态水网,提供自然亲水空间。
“七主题”,即根据现状不同类型资源构建水岸公园、水廊公园、山林公园、林带公园、农林公园、岛屿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公园,并制定不同类型的景观营造策略,以保护和展现漳州市景观的多样性,丰富游客的体验(图5)。其中:①水岸公园为九龙江沿岸的带状郊野公园,包括亲水水岸公园、景观水岸公园和生态水岸公园,规划在保证自然景观效果的前提下,为市民提供大量的亲水活动空间和部分林下活动空间与设施,并在沿岸密植树木,形成“大绿森林”,以保护自然生境,实现生态涵养。②水廊公园位于城市内部水道,是与九龙江相通的沿水带状公园,规划通过“清淤河道,重塑丰富岸线形态;疏林植栽,营造林间活动空间;放缓堤岸,增设趣味慢行路径”来实现公园的曲折有致、层次丰富、尺度宜人,为市民提供休闲散步、放松心情的游憩空间。③山林公园是依托云洞岩、白云岩等山脉而建的公园,规划通过充实色叶树种,丰富山体景观特色;建设慢行路径,连通全区现有道路,为市民打造登山远足的场所;完善公园的基本服务设施, 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游憩体验。④林带公园是沟通各个景区的绿色廊道,规划通过密植防护林形成城市绿色屏障,以保护城市,隔离外部工业区。可以说林带公园不仅是市民的绿色空间,还是生物群落相互联系的的生态通道。⑤农林公园是以农业种植为主题的公园,规划在该公园内划定核心种植区和体验区,提升现有景观节点,开辟体验路径串联各节点,增设主题游憩场地与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集观赏、教育和体验于一体的农业主题公园。⑥岛屿公园分布在九龙江两溪交汇处及入海口,规划保持其原始生态,软化岸线,开辟环岛盐水生态湿地,并提供疗养服务,力图将其打造成为疗养身心的世外桃源。⑦湿地保护区公园处于紫泥红树林湿地保护区,规划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将其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需严格控制人为干扰,实验区主要进行科学观察活动,缓冲区主要进行观光游览活动(图6)。
(三)保留村庄,促进城乡融合
规划将村庄纳入郊野公园体系,以避免城市发展对乡村的侵占。规划区内的村落呈现岛状——四面环水和两面临水的形态,规划保留村落的传统肌理、文化记忆,节省了拆迁改造及村民异地安置的投资;深入挖掘村庄特色,将“村落游”纳入到漳州市整体游线中,使村庄既是当地村民的居所,也是城市居民及外来游客体验漳州市农家生活的场所(图7)。此外,规划还提出了“延续农田,保障农民”“保护环境,经营城市”的构想。“延续农田,保障农民”,即保护水仙花、荔枝海和香蕉林等特色农田,增加农田的科研功能,将原有的农民转换成郊野公园的职工继续生产作业,以保存农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推进产业转型,使农业向旅游服务业转变(图 8)。“保护环境,经营城市”,即对村庄景观进行提升改造,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图9)。
(四)构建全城化的慢行网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规划依托郊野公园系统,构建全城化的慢行网络,并与城市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静态交通系统与水上交通系统接驳,既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方式,也在完善与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设计:①遵循均布原则,结合周边规划城市道路及公共停车场位置,确定郊野公园的主、次出入口。②在规划区内设置多种穿行游览方式,将主要的慢行联络线融入城市慢行网络,并设计贯穿全景区的电瓶车自行车路网体系及休闲漫步道。③结合陆地交通,设置不同类型的游船码头,策划多种水上活动及游赏航线 (主要为大型游船航线、内河景观观赏航线等)。
其次,规划从文化、休闲和生态三方面着手,构建了绿色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图10)。①规划构建了文化休憩区,着力突出郊野公园的文化魅力,营造富有诗意的景观环境。一方面规划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保留现状文脉资源,沿江增设龙舟看台、戏台和茶园等,为市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提供场所;另一方面规划通过人工造雾、光影和夜景照明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景观氛围,其中景观照明设计采用仿生的方式,模拟萤火虫的照明形态,以突出郊野公园的自然野趣。②规划设置了多样化的休闲场所,供市民进行各种健身运动,策划了步行、慢跑、自行车骑行和游船等多种游览方式,以丰富游客的穿行体验。 同时,规划设计了林下、滨水等空间环境,满足市民亲近自然、进行户外活动的多元化需求。③规划利用郊野公园丰富的生态资源构建了鸟类观察区、昆虫观察区,以增强市民爱护自然的意识,鼓励市民参与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活动中。例如,在鸟类观察区,规划根据不同鸟类的生态习性,营造适合不同鸟类栖息的场所;配植能为鸟类提供食物或良好筑巢环境的林地植物品种,在林中设立爱鸟箱和自然式鸟巢等;结合郊野公园游览路径,在合适的位置设置观鸟平台,配备望远镜等观鸟设施,并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
(五)运用自然手法,进行原真的设计
(1)摒弃大改大建,营造郊野风情。在河道景观设计方面,规划摒弃大改大建、人工痕迹浓重的设计方法,保护并恢复滨江湿地景观自然特色。例如,在都市外滩区,通过整合与利用现状资源,发挥公园生态涵养、环境调节、形象展示、休闲游憩和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一体,园城共荣”的独特城市风貌。
(2)梳理水系,营造湿地。一方面,规划保留并梳理现状水系,理清水系原有分支,对其进行清淤疏浚,并为场地提供雨水汇集的水面,以缓解城市的内涝。另一方面,规划对区域内的湿地进行局部开挖,扩大水面为水生植物提供更多的生长界面,增加景观层次;结合现状进行驳岸设计 (以软质自然驳岸为主 ),设置自然驳岸、卵石驳岸和木桩驳岸,以丰富驳岸类型,营造不同的景观效果。此外,对于地势低洼、湿地河滩特色鲜明的区域,规划保留现状河道空间,以保证行洪功能(图11)。
(3)尊重现状植被,疏密结合种植。一方面,规划遵循“保留现状,凸显地方植被特色;合理补植,营造大绿植被基调;局部优化,塑造舒适植物空间”的原则进行植被种植,具体措施包括:①保留、优化长势良好,具有本地特色的乔木林、竹林和水生植物,以及观赏效果较好的景观乔木;②补植植被时结合植被分布情况,以原有乔木林的配植方式为依据,在重要景观节点适量补植景观树,形成连续的绿色基调;③结合游客活动场地、重要景观通廊和现状景观乔木进行植被搭配,以形成丰富的林缘线、水岸线和尺度宜人的游赏空间,提高游人的舒适度和场地的景观识别性。另一方面,规划将种植空间划分成密林围合区、疏林半围合区和草地开敞区 ( 图 12)。其中,在密林围合区,保留现状密林,实施乔灌草复层搭配,形成连续的密林空间,打造公园的大绿基调和城市的大绿背景;在疏林半围合区,在主要的游客活动场地和重要景观通廊两侧种植景观乔木与地被植物,打造半开敞的透景线;在草地开敞区,点缀种植组团的乔木,结合现状及透景线布置,引导游客视线。
(4) 因势利导,设置场地。规划利用竖向地形布置场地及码头,采用雕塑的手法将地形和场地编织在一起,形成舒适的休息空间。规划的具体措施如下:通过整理土方降低河滩高程,将最大坡度控制在1∶8以内,以达到自然缓坡入水的景观效果;将河滩区域挖方的土方用于堤防改造,结合总体设计,将现状陡坡局部改造为缓坡;结合现有池塘进行水体整治,设计多样化水体及驳岸,提升景观品质。
此外,在道路铺装材料的选取上,以本地材料为主,如碎石、卵石、就地拆除的花岗岩毛石和原有木材厂的木屑树皮等,既经济实用又能传承场所记忆,体现地域特色;在道路铺装方式上,规划师积极与当地工匠沟通,将传统工程做法与创新技术相结合,设计出适合郊野公园的道路铺装方式,既满足了游览车辆及游人的使用需求,又保证了路面的透水性(图13)。
四 结语
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环境日益恶化。而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良好的投资环境,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改善城市生态和美化环境、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绿色空间,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郊野公园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漳州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秉承“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城乡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改进设计手法的角度制定了郊野公园规划的特色路径,打造了富有野趣的城市环境,满足了市民的游憩需求,可为我国郊野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10期
《绿野之州:漳州市郊野公园概念规划》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世界城市日专栏1】共享活力环: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内向型空间活化路径
【世界城市日专栏2】基于边界管控的城乡边缘区空间发展策略探索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